民国时期的中国铁路
1、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当选大总统的袁世凯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从1912年到1916年各国夺得的路权共达13,000多公里。
2、年至1911年,清政府时期总共建成铁路9100公里。其中,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是第一条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铁路干线。
3、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时期: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自1876年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建成以来,到1981年,中国铁路总里程达到50181公里。在这期间,中国铁路经历了从清朝到新中国的转变,铁路建设技术也经历了从依赖外国到自主研发的转变。
4、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可分为清朝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自1876年淞沪铁路——中国首条铁路的建成,至1981年,中国铁路里程总计达到50,181公里。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清朝末期至新中国时期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从依赖外国技术到自主研发的重要转变。
5、民国时期铁路建设 从1911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共建成铁路17100公里,连同清政府时期,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6200公里。但由于战争破坏或其它原因被拆去36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仅留下铁路22600公里。
6、民国时期铁路的路徽——扶轮。1911年,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朝廷,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永久载入了人类的史册!然而,民国政府成立之初,正值社会动荡,政局不安,相关机构似乎并无闲暇顾及铁路方面的杂碎事务。
历史上的东北军到底有多强大
历史上的东北军在其鼎盛时期的实力令人瞩目。这支军队在张作霖的领导下,成为了中国当时唯一一支拥有海、陆、空全面编制的部队。 张作霖统治下的东北,不仅地理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他花费了20多年时间,成功获得了东北铁路的控制权。
东北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支军队起源于奉军,后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为东北军。 东北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其最高统帅张作霖,起初不过是一个生活困苦的年轻人。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从一个土匪头子,成长为新民府的巡防营统帅,最终执掌关外练兵大权。
东北军拥有当时全国最发达的重工业和兵器工业,年产量可观:150门大炮、20万发炮弹、6万支步枪、18000万粒枪弹以及1000挺以上的轻重机枪。 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唯一具备海、陆、空全面编制的军队。
东北军当时是中国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本有可能抵抗日本侵略者,却未能发挥其实力。 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东北军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唯一拥有完整海、陆、空编制的军队。其规模一度达到40至50万人,在北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被誉为“东北虎”。 在陆军方面,东北军的主力部队至少有40万人,战斗力强大。他们拥有当时在东亚地区都相对先进的兵工厂,能够生产步枪和火炮。
陆军方面:东北军拥有至少40万的主力,战斗力强悍。拥有当时在全东亚都比较先进的兵工厂,生产步枪和火炮。东北军步枪型号为六七九,迫击炮是16年式。有极少量坦克。空军方面:装备飞机250~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飞机多从法国或捷克采购。海军方面:拥有大小舰只21艘,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
为什么当初要把东北建设成重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一五计划的重点发展重工业,当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很大程度还要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因为日本占领东三省,建立满洲国的时候,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基地。战争结束后由于东北具有重工业的基础,所以新中国把它作为重工业基地发展。
东北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且经历了东北军阀和日本人多年的经营建设,无论是基础交通设施还是重工业生产所需的设备技术以及铁矿煤矿等矿产,都是名列共和国前茅的。就拿当时的铁路来说吧,日本伪满时期已经基本建成了目前东北铁路网的框架。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修建的铁路是哪些
抗战期间,为坚持抗战,增强大后方运力,国民政府加强了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建设,相继修建了湘桂铁路、黔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綦江铁路、陇海铁路咸同支线和宝天段等铁路。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修建的铁路是:湘桂铁路、黔桂铁路、滇缅铁路。 湘桂铁路、黔桂铁路、滇缅铁路是国民政府所建,滇越铁路为法国所建。 湘桂铁路兴筑始于民国26年(1937年)。最先动工者为衡阳到桂林段,其中黄土井至桂林段由广西征工建筑。先后征调全县、兴安、临桂等11县30余万民工,于该年9月动工兴筑。
在抗战期间,为寻求海上通道以获取外援并稳固重庆作为大后方的中心,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由铁道专家候家源主导,修建黔桂铁路。这条铁路的建设主要依靠广西和贵州沿线县征募的十万余名民夫,他们使用简陋的工具,承担起开山架桥、筑路的艰巨任务。然而,工程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民国铁路线路
年至1911年,清政府时期总共建成铁路9100公里。其中,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是第一条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铁路干线。
民国时的南川有铁路。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民国25年(1936年)3月15日,铁路向南沿南川县道铺轨延伸至祝桥镇,延伸段长12公里。上川铁路全线建成,由庆宁寺至祝桥全长335公里。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能达到8小时。因为当时的京沪铁路不是从北京到上海,而是从南京到上海,也就是现在的沪宁铁路。全长300多公里,按那时的水平,火车每小时行驶40公里左右是可能的,8小时能跑完全程。有报道说,1912年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时,乘火车从上海到南京,用了7个多小时。
民国时期,杭州到北京需要乘坐火车,时间大致为3天。乘火车经苏杭甬铁路到上海。苏杭甬始于上海,经嘉兴至杭州,并延长至绍兴和宁波,其路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沪昆铁路上海南站至萧山西站段(原沪杭铁路和浙赣铁路的一部分)和萧甬铁路杭州南站至庄桥站。
宣统元年,淮河铁桥开始建设,全长5823米,为全国第二大桥梁,钢梁购自苏格兰。耗资约100万银元,桥梁建设耗材丰富,工程历时18个月。津浦铁路在宣统三年四月十七日完成,线路全长65公里,采用轻型轨,配有简易信号设备和初期的机车。民国六年至二十七年间,蚌埠地区建设了多座桥梁和仓库。